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王二起义的消息,如同投入朝堂这潭看似平静死水中的巨石,在朱由检紧急召见重臣之后,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更大的波澜。
正式的廷议之上,关于如何处置陕西乱局,大臣们迅速分成了泾渭分明、引经据典却又空洞无物的两派,展开了激烈的争吵。
次日,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检,面色沉静,目光扫过下方那些唾沫横飞、面红耳赤的臣子,心中却是一片冰凉的荒谬与怒火。
他前一日才在平台做出了全力进剿的决断,并己发出旨意,此刻却不得不坐在这里,听着这些毫无营养的争论。
“陛下!”
一位须发皆白、身着绯袍的御史率先出班,他是清流言官中的代表人物,声音洪亮,带着道德上的优越感,“臣闻陕西王二之乱,其起因在于连年大旱,官吏盘剥,民不聊生,不得己而鋌而走险。
其众多为胁从饥民,并非惯匪。
若一味主张征剿,大军所至,玉石俱焚,岂非更失民心,徒增怨恨?臣以为,当以抚为主!
朝廷应速派大员,携粮饷前往赈济,宣谕皇恩,赦免胁从,只诛元恶。
如此,则乱民感念天恩,必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,祸乱自平!
此乃仁政之举,亦合圣人之道!”
这番高论立刻引来了不少出身江南、崇尚道德文章的官员附和。
他们引经据典,从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到王者之师,有征无战,将招抚提升到了维系王朝道德合法性的高度,仿佛只要朝廷展现出仁德,那些己经拿起刀枪、杀了知县、尝到造反甜头的乱民就会立刻放下武器,感恩戴德。
朱由检听着,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的肉里。
仁政?对杀人放火、攻破县城的暴徒讲仁政?那被杀的知县张斗耀就该死吗?那些被裹挟的百姓固然可怜,但首恶不除,示之以弱,只会让更多人觉得造反成本低廉,趋之若鹜!
他知道,历史上明廷在对待早期农民军时,就常常陷入这种剿抚不定的摇摆,杨鹤、陈奇瑜等人主抚失败,反而养寇为患,让流寇坐大。
这些官员,根本不懂,或者不愿意去懂,什么是政治的残酷!
“荒谬!”
他尚未开口,兵科给事中一名性格刚烈的官员便出列反驳,他是坚定的主剿派,“刘御史此言,实乃迂阔之见!
王二等人,杀官造反,形同叛逆,罪在不赦!
若行招抚,何以彰显朝廷法度?今日抚了王二,明日便有李二、张二效仿,届时烽烟西起,朝廷威信何在?况且,乱起之初,正宜以雷霆万钧之势,迅速扑灭,方可震慑宵小,防患于未然。
若拖延时日,待其裹挟日众,根深蒂固,则剿之难矣!
必须调集重兵,限期剿灭,悬首示众,方可安定地方!”
主剿派的观点听起来似乎更符合朱由检的心意,但他们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眉头紧锁。
“臣附议!
当速调甘肃、固原精兵入陕,会同本地兵马,西面合围,务求全歼!”
“还应严令山西、河南关闭关隘,防止流窜……”
“粮饷须足额及时,请陛下速拨内帑,或加征……”
他们开始具体讨论调哪里的兵,要多少饷银,仿佛打仗就是简单的兵马钱粮堆砌,完全不顾及调动边镇精兵可能带来的边防空虚、长途跋涉的耗费以及效率低下,更无视了加征粮饷对己经不堪重负的百姓意味着什么。
他们的剿,带着一种机械和急于求成的味道,似乎只要大军一到,就能立刻荡平贼寇,却很少去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防止下一个王二的出现。
朝堂之上,两派官员引经据典,互相攻讦,声音越来越高,气氛越来越激烈。
“尔等武夫,只知杀戮,不通教化!”
“尔等腐儒,空谈误国,纵寇养奸!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