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的两个浅近、形象的比喻,说明自己洁身自好、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。
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,表明了自己“宁赴湘流”
,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。
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!”
“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!”
《渔父》中的屈原,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、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。
司马迁将《渔父》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,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,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。
,!
全文的最后一部分,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。
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,渔父“莞尔而笑”
,不再答理屈原,兀自唱起“沧浪之水清兮”
的歌,“鼓枻而去”
。
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。
屈原不听他的忠告,他不愠不怒,不强人所难,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。
他唱的歌,后人称之为《渔父歌》(宋人郭茂倩《乐府集》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《渔父歌》的“古辞”
收入),也《沧浪歌》或《孺子歌》。
歌词以“水清”
与“水浊”
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。
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、水浊可以洗脚,大意仍然是上文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”
的意思,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。
最后这一部分,不见于《史记》屈原本传中。
从全篇结构来说,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: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;渔父无言而别、唱歌远去的结尾,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。
不少研究者认为《渔父》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。
但从全文的描写、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,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、贬抑渔父的意思。
《渔父》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,而与此同时,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。
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,从文学上溯源,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《渔父》。
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,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。
《渔父》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。
开头写屈原,结尾写渔父,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;中间采用对话体,多用比喻、反问,生动、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。
从文体的角度看,在楚辞中,唯有此文、《卜居》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,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。
前人说汉赋“受命于诗人,拓宇于楚辞”
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),在文体演变史上,《渔父》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。
:()历代王朝更迭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