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劳伦斯·科尔伯格——道德发展的阶梯探寻在心理学与哲学对人性深度探索的进程中,劳伦斯·科尔伯格(wrencekohlberg)以其对道德发展的开创性研究,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道德成长的清晰图谱,其理论所蕴含的智慧照亮了理解人类伦理思维发展的道路。
科尔伯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隆维尔。
成长于富裕家庭的他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帮助犹太难民偷渡的行动,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道德抉择的复杂性和重要性,也成为他日后专注于道德发展研究的重要契机。
科尔伯格的核心理论是道德发展阶段论。
他采用两难故事法,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道德困境故事,如经典的“海因茨偷药”
故事,来考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何进行道德推理。
在这个故事中,海因茨的妻子身患重病,而唯一能救命的药物价格昂贵,药剂师又拒绝低价出售或赊账。
海因茨面临着艰难的抉择:是偷药救妻子,还是遵守法律不去偷。
基于对大量被试回答的分析,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。
前习俗水平涵盖了第一和第二阶段。
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,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对错主要依据行为是否会受到惩罚。
他们认为,凡是受到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,而未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。
例如,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偷东西被打了,在这个阶段他就会觉得偷东西是不对的,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。
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,这时儿童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对自己是否有利,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。
在“海因茨偷药”
情境中,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可能会说海因茨应该偷药,因为妻子对他有用,如果妻子死了他会很麻烦。
习俗水平包含第三和第四阶段。
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,也被称为“好孩子”
定向阶段。
此时个体的道德判断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,认为好的行为是那些能够得到别人赞扬和认可的行为。
他们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“好孩子”
或“好公民”
形象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