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权七小说】地址:https://www.quanqihao.com
但这不妨碍他们认为此人是个人才,只是读书走了弯路。
科举考进士,还是要做时文,一味追求古意有些可惜了。
范镇特意找杜中宵来问,是一样的意思,提醒他不要在读书上走弯路。
第25章栽培
杜中宵读书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进士,然后去做官。
听范镇如此问,哭笑不得。
想了一想,杜中宵拱手正色道:“回知县相公,学生读书,自然是要参加科举,为朝廷效力。
只是自小生活在乡间,欠缺名师教导,不得其门而入,是以作的文粗糙了些。”
范镇笑道:“你不是作文粗糙,而是与朝廷所考格式不合。
自圣上亲政,近几次科举策和论比以前看得重了许多,但第一场依然是赋。
科举逐场定去留,赋作得不好,那便登第无望了。”
杜中宵连连称是,一副认真学习的样子。
此时科举与后世的考试是不同的,诗、赋、论、策,以及帖经、墨义,不是几场统起来看成绩,而是从赋开始,一道一道向下刷人。
如果赋作得不好,其他几项哪怕是满分,多半也是没有机会的,因为考官看过赋后便就刷下去了。
考生的赋作得好,科举便就十之八九有谱了。
至于最后的帖经墨义,实际上没有什么实际作用,只要不是特别离谱,错得一塌糊涂,根本就不会计入成绩里。
当今皇帝亲政之后,提升了策和论这种政论文的权重,也只是在看过赋之后,再看策论,然后再定去留,最重要的依然是赋。
科举考试的方式,决定了第一场考试的极端重要性。
范镇见杜中宵态度谦恭,暗自点头,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道:“我这里有一本《赋格》,在京城里不算得什么,下面州县却难以买到。
你拿回去仔细研习,以后科举,当有助益。”
杜中宵喜出望外,急忙接了过来,连连道谢。
这就是这个年代的考试辅导书,专门针对科举的赋,从句式、用韵等诸多方面,结合范文,进行详细讲解。
大宋立国不过六十余年,太宗年间真正把科举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的时间更短,科举考的内容又改来改去,一切都不定型。
读书人准备科举,实际上无章可循,就是多读书,看各人悟性。
针对科考内容的专门辅导书少之又少,很多举子上了考场甚至不知道考什么。
此时京城的省试,每次都有近万考生,录取的进士四五百人,诸科要多一些,总体也不过一成的录取率。
单看进士科,比率就更加低。
十人二十人中取一人,看起来考中的机会很渺茫,其实不然。
这近万赶考的举子当中,大多数都如杜循一般,是去凑数的。
那些对考试心中有数,准备充足的,实际成功的机会非常高。
这就是发解是按着州军分配名额,但真正考中进士的,主要分布在开封府、河南府和应天府以及福建路、江西路等一些州府的原因。
考中的进士越多,积累的经验越丰富,后来的人学习有的放矢,地方优势便就越来越大。
而一些很少出进士的地方,登第的举子就真的是天选之才。
《赋格》、《诗格》这类科举参考书,从唐朝便就开始有人整理,但流传不广。
也只有开封府那种首善之地,可以方便买到,地方州县根本难得一见。
有了这些参考书,只要下死功夫,多读多背,做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出来并不是难事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